多年以来,诊室血压一直作为高血压诊断与疗效监测的主要指标。这一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人体血压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着机体内稳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持续波动,因此诊室血压难以准确反映人体血压的全貌
河北省人民医院 郭艺芳
多年以来,诊室血压一直作为高血压诊断与疗效监测的主要指标。这一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人体血压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着机体内稳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持续波动,因此诊室血压难以准确反映人体血压的全貌。动态血压监测技术与家庭自测血压的广泛应用,为我们详细了解血压昼夜波动特征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和非杓型高血压(Non-dipping hypertension)这两种特殊现象亦逐渐引起了更多关注。
隐匿性高血压是指诊室血压正常、但动态血压或(和)家庭自测血压升高,又称为单纯动态血压增高性高血压或逆白大衣效应。研究显示,在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隐匿性高血压的发生率约为8-20%,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则可高达50%。由于缺乏研究数据,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这一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始终未予充分重视。然而近年研究显示,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风险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与健康受试者相比,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风险增高50%。其尿蛋白排泌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白大衣性高血压以及经过治疗血压达标者,卒中累积发生率也明显增高。在2007年更新的欧洲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隐匿性高血压对于心血管系统具有显著危害,可明显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因而应充分重视并加强筛检。实际上,隐匿性高血压的危害不仅仅在于血压升高本身,还可影响到降压疗效评估的准确性。有研究发现,接受药物治疗后诊室血压已达标的患者中,30%-50%的患者动态血压仍然高于目标值。继续推广动态血压监测与家庭自测血压的应用有助于提高隐匿性高血压的检出率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性是血压的重要参数之一。生理状况下,人体血压呈现出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节律。根据夜间血压相对于日间血压水平降低的幅度,可将其昼夜节律分为4种类型:1. 杓型:夜间血压较日间降低10%-20%;2. 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3. 深杓型:夜间血压降低超过20%;4. 反杓型:夜间血压高于日间血压。健康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多表现为杓型分布,但在某些病例生理状况下其昼夜节律特征可以发生改变。调查发现,健康人中非杓型血压节律的存在率不足10%,但在高血压患者(特别是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者)、高龄患者以及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患者,有高达50%左右的患者表现为非杓型血压节律。另一项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所进行的研究则发现杓型节律者仅占20%,非杓型或反杓型者占80%。
近年研究表明,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可能是独立于血压水平之外的重要危险因素,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风险密切相关。与杓型高血压患者相比,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2-3倍,发生左心室肥厚的风险增高6-8倍,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风险增高4倍左右。以日本人群为基础的Ohasama研究则表明,非杓型与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分别是杓型高血压患者的2.56倍与3.69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亦应重视对非杓型高血压的检出与合理干预。
鉴于隐匿性高血压和非杓型高血压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危害性,在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筛查,而动态血压监测与家庭自测血压是检出上述患者的可靠措施。
在治疗方面,一旦确诊为隐匿性高血压,应按照一般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予以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并采用非诊室血压监测技术进行疗效评估。关于非杓型高血压的干预尚存争议。虽然有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于血压昼夜节律特征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但现有研究结论尚不一致,仍有待随机化临床试验论证不同降压药物的疗效以及纠正血压的异常节律是否可对预后产生有益影响。